近日,大湾区创新发布了一篇关于技术经理人+AI赋能,构筑职业护城河的一篇报道。核心议题就是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经理人如何利用AI推动自身服务能力和效率“跨越式提升”等方面问题。文章说,就上述问题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有一套独特的解法: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协作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出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和湾创AI智能助手,为技术经理人提供高效连接成果和需求的AI匹配引擎。据介绍,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成果转化业务模型算法,对成果、需求、专家、院所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画像,提升匹配的精度和效率,促进成果转化的高效落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全国创新要素协作网络,实现全国需求,全国解决。看看他们是怎么运作的?仅可参考。原文如下:
科研团队有成果,却找不到买家,市场有需求,却找不到契合的技术团队。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长期存在,一些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虽然丰富,但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一些企业因资源有限,难以独立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让更多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群体应运而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创新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今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提高科研组织效率,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对此,技术经理人需进一步丰富跨学科知识背景、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利用AI推动自身服务能力和效率“跨越式提升”。
科技革命与技术经理人之间的关联
科技革命遵循“技术突破→资本狂热→泡沫破灭→制度重构→黄金时代”的周期逻辑,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催生新的管理需求,推动技术经理人角色与技能的迭代。
工业革命时期,形成了技术经理人的雏形。其基础能力以技术理解力为核心,辅以市场洞察与资源整合能力,成为“技术-产业”的桥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企业家约翰·罗巴克嗅到了蒸汽机的市场前景,与瓦特签订了一份技术转移合同,通过为其偿付债务的方式获得了未来蒸汽机专利的三分之二产权,后来又为其找到了1200万英镑的投资,使得蒸汽机得以走出实验室,在工业界大展身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器大王爱迪生拥有的1300多项专利所有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得,这些发明的产业化,推动了电器产品席卷全球。
科技创新发展初期,各类制度创新为技术经理人提供的实践平台,推动了技术转移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在国外,斯坦福大学于1970年正式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OTL),充分挖掘“硅谷”等地的企业创新需求,并将斯坦福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与之有机对接。明确了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将专利许可收益的15%留存于OTL,剩余85%均分给成果发明人、所在系、所在院,开创美国高校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的先河。此后《拜杜法案》的出台更是开启技术转移赋权改革浪潮,科学家从此可从科研成果中获取收益。在国内,80年代就有一些科研人员率先“下海”,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他们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建立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制度,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自此逐渐展开。
近年来,技术经理人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成为技术经理人进化的双重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支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初具规模。各地通过政策文件、职称评审、股权激励等措施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中国科协、工信部、科技部纷纷出台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相关举措,从各级政府到高校、科研院所,到国企民企,再到行业协会学会,与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相关的各类主体的探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AI赋能,构筑职业护城河
近年来,尽管尽管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推动AI与产业深度融合,但现实情况表明,真正走进生产线、流程链、管理端的AI系统仍属少数。许多传统企业在AI理解层面存在明显盲区,技术选型与改造路径不清晰,导致项目频现“试点即终点”;算法模型在实际部署中遭遇行业语义不匹配、数据标签不充分、工程化部署难度大等问题,尤其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算力供给结构性失衡、数据资源分布碎片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AI落地的阻力。AI在产业中的应用高度依赖“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时,掌握AI的技术经理人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学习AI是掌握新时代的“矛”,那么提升AI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锻造自身最坚固的“盾”。AI并非万能,在需要高度创造性思维、复杂情感理解、深度协作、应对突发情况等方面,仍有其局限性。技术经理人+AI,是科技变现的最强大脑,而这恰恰是新时期技术经理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护城河”。AI赋能技术经理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完善数据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打通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科技成果供需数据孤岛。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需求的数据资源,构建产学研动态数据库。
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逐步打造区域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分类建立分层数据使用机制,支持创新资源的在线匹配和产业链虚拟整合,为技术经理人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提供资源信息精准匹配。
三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打通各地技术交易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科技成果和需求的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匹配,提升技术要素的流动效率。
技术经理人的作用应当是发现、实现,甚至是放大技术的价值,其职责是服务、组织,甚至领导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合理运用AI,能够让技术经理人与各行各业高效协同,开展跨学科协作,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协同网络”。
让技术找市场、企业找技术双向奔赴,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有一套独特的解法: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协作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出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和湾创AI智能助手,为技术经理人提供高效连接成果和需求的AI匹配引擎。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成果转化业务模型算法,对成果、需求、专家、院所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画像,提升匹配的精度和效率,促进成果转化的高效落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全国创新要素协作网络,实现全国需求,全国解决。
目前,平台已汇聚7700+家科研机构、7800+项科技成果、2600+项技术需求、110000+位技术专家、570000+项技术专利,吸引1800+位技术经理人入驻,并通过算法驱动成功举办多场对接活动,成为链接“出题者”与“解题者”的核心枢纽,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自主研发的三套核心算法(“成果需求生成算法”、“成果需求信息检索算法”、“成果需求个性化推送算法”)全部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如今,在AI技术深度渗透各行各业的背景下,运用AI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跨学科协作应当成为新时期技术经理人的核心能力。各类人工智能模型飞速发展,其所具备的知识或许早已超越了大部分技术经理人。未来十年,将是技术经理人面临重大危机的变革时期,借助AI的强大能力,各类技术经理人组织将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管理,个人则会朝着超级个体的方向发展,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技能,还能够熟练运用科技工具,实现良好的协同合作。这是技术经理人在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在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科技变现的“最强大脑”。
来源:大湾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