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据复旦大学消息,2025年5月25日,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主办的“科金教融 ——2025创新价值转化论坛”在国际金融学院邯郸校区新楼成功举办。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在论坛上致辞,她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核心领域,复旦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筹建技术转移专业硕士项目(MTT),致力于培养领军型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基本情况
据了解,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预计将于今年正式启动,2026年迎来首届学生,项目学制2年,实行非全日制学习方式。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项目定位与目标
依托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理工医法等多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技术洞见,掌握系统的技术转移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识和科学方法,推动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实现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领军型技术经理人。
项目特色
构建“学历教育 - 转化实践 - 资格认证 - 资本支持”四位一体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新模式。
采用理论学习 + 实操演练 + 案例研究 + 论文答辩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深入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工作。
集结理工医科技教授 + 金融教授 + 政策法律教授 + 业界导师全方位教学授课,培养科技创新、技术商业化全链条能力。
立足复旦科技成果转化,链接全球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
项目打造了系统的课程体系,涵盖技术转移理论基础、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项目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培养对象与方向
1、聚焦五大人群:科技创业者,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科技企业技术、市场及产品部门管理人员,投资经理及法律等专业服务人员,科技园区及政府科创服务人员。
2、拥有三大职能方向:科技成果商业化,技术转移金融,国际技术转移。
3、关注五大行业方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
学制与学习方式
学制2年,非全日制学习,开学时间为每年秋季,授课模式为在职学习(周末集中授课),授课语言以中文为主,授课地点主要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并设有移动课堂。
学位与证书授予
学生满足条件可获得复旦大学硕士学位和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同时满足条件还可获得国家技术转移能力等级高级技术经理人证书。
新闻回顾
多所高校布局技术转移硕士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技术转移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开设技术转移硕士项目,为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贡献力量。
早期探索,奠定基础
早在2008年10月11日,全国首个为培养技术转移高级人才设立的硕士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在技术转移硕士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为后续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此后,部分高校开始了初步的尝试。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PA专业设置了技术转移与商业化运营方向,开始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虽后续招生方向有所调整,但为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积累了早期经验。
2020年:多点开花,蓬勃发展
2020年成为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开设的重要节点,多所高校在这一年积极布局。常州大学依托工程管理硕士(MEM)招收技术转移专业方向研究生,首届57名学生于2023年毕业,开启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北京市教委要求开展技术转移方向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设置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下设的二级方向,每年选拔最多30人,学制2年,为有技术转移相关工作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深造机会。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招收15名2021级技术转移方向的双选研究生,强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创新。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依托金融硕士(MF)设立非全日制技术转移硕士项目,首年262名考生申请,计划招收30人,该项目聚焦科创与金融深度融合,采用非全日制培养方式,学制2 - 3年,为技术转移领域培养了兼具金融与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济大学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从MBA或MPA方向硕士研究生中遴选人员开展技术转移专项培养。上海交通大学以“工商管理(技术转移方向)”招收首批61名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其增列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2024年首批学生毕业,教育部副部长出席毕业典礼,彰显了该项目的重要意义。
2021年及之后:持续推进,特色发展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发布,以独创的育人逻辑和课程体系结构,成为全球第一个针对首席技术官(CTO)的学位培养项目,至今已招收三届学生,共计超过300人。西交利物浦大学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设立集萃学院,在创新与创业专业下增设技术转移专业方向,为毕业生提供双证书。
2023年,浙江大学工程管理【125601】增设技术转移研究方向,面向国家发展关键行业,填补技术转移紧缺人才缺口,但2024年已暂停招生。南开大学在金融学院开辟“技术转移与科创金融”新方向,培养交叉复合人才,助力科技成果商业化。
2024年,天津大学设立技术转移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2025级MBA项目中首次设立技术转移方向(非全日制),面向国家发展关键行业培养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发布技术经理人方向项目,以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教学培养方案为基础,重点围绕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进行建设。中山大学宣布自2025年起将招收30名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技术转移方向)(MBA in technology transfer),填补大湾区行业内紧缺的人才空白。
各高校纷纷开设技术转移硕士项目,不仅体现了对这一领域人才需求的敏锐洞察,也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相信将有更多优秀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涌现,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信息来源:新华网、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