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服务热线:010-8283096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指南
上海科大:成立11年 孵化企业41家 企业估值70亿
发布日期:2024-11-01

近日,澎湃科技从上海科技大学(下称上科大)获悉,2023年上海科技大学共孵化10家企业,2020年至2023年,累计孵化科创企业41家,投后估值近70亿元。初创企业集群已经成为该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主力军。一所创立刚满11年的大学,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硕果。这所年轻的大学为何能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先锋?日前,澎湃科技记者带着这一问题,探访了该校。

据了解,这些初创企业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AI、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集成电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AI领域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生物医药领域,占比为35%;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各占6%。

此外,2018年至2022年,上科大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榜前列。

不为学生设限,鼓励学生带成果创业参与项目

在上科大信息学院MARS实验室里,一款高智能机器人模型“索菲亚”展示了自己的演唱技能。

“索菲亚”现场与澎湃科技记者互动

“索菲亚”不仅能自主对话,还能模拟人类面部超62种表情,会随着人类面部表情发生变化,“你生气时她就会生气,你开心时她也会开心。”上科大信息学院教授许岚告诉澎湃科技记者。

据了解,MARS实验室是以研究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各领域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实验室,旨在将人工智能、计算成像,增强现实、定制化芯片等技术融合实践应用,实现在交叉领域探索科技创新。该实验室通过穹顶光场系统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态扫描设备,结合先进的光场成像算法,可以重建小到蛋白质结构、大到城市物的3D数据模型。目前该实验室在国内的图形学和3D视觉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许岚称,在上科大的科创教育体系中,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象突出。今年6月下旬,许岚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得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最佳学生论文奖,论文的前三位作者均为上科大在读或毕业学生。

许岚称,虽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并不会刻意考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但在实践中,会发现一些科研成果可以解决产业界的实际问题,比如广场扫描、人脸重建以及3D生成等。”许岚表示,当技术逐渐满足实际需求后,校方会开始尝试孵化创业团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比如,成立于2022年的上海科技大学孵化企业影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影眸科技”)已完成Pre-A轮融资,该公司的核心成员均来自MARS实验室。

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技术转化

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是上科大与生俱来的基因。

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副主任薛洁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说,上海科技大学自2013年9月建校后便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教授、学生利用自身知识和技术进行科研成果创新转化。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OTT:Office of Tech Transfer),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不同,上科大OTT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体系经营者。它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更是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推动力量。

“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运作方式和机制倾向于与国际大学的最佳实践接轨。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精简、高效。”为更好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技术转移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团队吸纳具有企业背景的人才。

在专利申请方面, 2013年建校至今,上科大专利的申请量持续稳定快速增长,通过专利合作协定(PCT)途径申请的外国专利申请数量最高时占比达到30%,专利布局形成明显的全球化趋势。

除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科大每年也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团队提供展示机会,并帮助他们与投资者对接,以促进投融资的达成和技术的许可转化。

目前,上科大OTT连续六届双创大会累计服务了上海等13座城市的104所高校院所的2500余位师生,超过960位投资人参加六届大会,仅上科大获奖项目中41%已实现转化。

多维度成果转化工作矩阵

支撑这些亮丽数据是背后的多维度成果转化工作矩阵。五年来,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OTT)跨界引领“大学、资本、产业、政府”创新创业生态,与各界朋友一起直面挑战,举行了7000余次专利/转化/创业/融资的业务会议,提升认知达成共识,帮助师生申请专利、早期融资、许可转化;举办了115场创业早期学堂讲座及路演活动,7960余人次校内外师生和投资人参与了创业早期学堂和上科大双创大会;成果转化新媒体浏览量超过20万人次;学校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10倍,全部PCT/外国专利中70%已实现许可转化,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70多亿元;50余家衍生企业的投后估值70多亿元;学校建校十年的成果转化业务总体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上科大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试验田,面对高难度且复杂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业务,需要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大学专利转化运营模式,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OTT本着情怀与使命愿景,践行了公益的“导师+传递善意”的早期创业孵化文化,从“实践教育+专利运营+产业孵化”三个维度,密集开展以专利转化为核心的实践教育,帮助早期融资推动专利转化,布局科创产业早期孵化体系等8个方面工作,最终实现了将学校专利许可给社会企业和上科大衍生企业,协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OTT于2019年初向社会公布使命任务、2021年底向社会公布已实现的业务模式、2023年向社会公布已实现的成果转化机构运营模式,与230余家“政产学研金服用”机构的各界朋友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勇毅前行!今天,OTT基本完成了设定的使命任务、完成了一种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任务、实现了一种有别于国外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职能部门的独特业务模式,赶上了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上科大科创产业早期孵化社区,打开了科学通往早期资本的窗口,竖起了科学衍生未来产业的风向标!上科大建校十年,在毕业生质量、顶刊论文发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已跻身全国高校前列。不负使命,兑现承诺!

上海科技大学简介

上海科技大学(中文简称:上科大,英文全称:ShanghaiTech University,英文缩写:ShanghaiTech)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自建立以来,学校努力建设和发展成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科大的孕育和成长始终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上海张江的创新发展同向同行。创办上科大的战略构想始于2003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本着“科教融合”思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划在浦东共建一所研究型大学。2011年5月,双方决定共同成立上海科技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推动上科大的建设。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科技大学成立。

上科大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张江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设施融为一体。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以“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截至2023年12月,学生总数 6041人,其中本科生1871人,硕士研究生(含国科大学籍)2791人,博士研究生(含国科大学籍)1379人。教职工总数1522人,其中常任教授序列和教学教授序列教师376人、特聘教授序列教师288人。

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立足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设学院、书院、研究院所、科研中心等19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本科招生专业12个,涵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管理、创意与艺术、数学、历史等。

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原则,突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注重结合重大科学设施、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产业,立足学校定位和特色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截至2023年12月,在《科学》《自然》《细胞》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26余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专利许可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2023年学校新增获批“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新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瞄准重大攻关目标的有组织科研奠定平台基础。

学校始终坚持创新报国的责任,积极投身、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承担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打造国之重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国家目前投资金额最大的大科学装置项目“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新获批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依托这些大科学装置,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上科大将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能力。

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将努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以学生培养为工作第一要务、以一流师资为发展第一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前进第一动力,以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开放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担当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推进的践行者,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为上海市和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澎湃科技

 

© Copyrights 2020 中技网-专业技术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228号
主办单位: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      承办单位: 中技网/北京东海巨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北京东海巨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